第两百一十九章 吹风(1 / 2)

另外,两年的时间节点也很适宜。

宋朝虽然规定了三年一考的时限,但很多官员的任期并不会满任。

观政两年,也很符合眼下的情况。

只是,刘娥并不知道,李杰对于眼下的任期制度,却是不怎么满意的。

两到三年一任,一转迁?

这明显不太合适。

考虑到当下的行政效率,参照后世的五年一任,算是比较合适的。

毕竟,官员刚刚上任,熟悉当地的民情,总是需要时间的吧?

如果是县级官员,两三个月大概能摸到一些,但若是州府级的官员,没个一年半载,怕是无法洞悉当地的情况。

如此一来,留给亲民官的时间就更短了。

这种制度下,往往是上一届亲民官定下的政策刚刚开始施行,效果还没见到,亲民官本人就要转迁了。

紧接着,下一任亲民官到来,如果遇到政见类似的,这项制度或许还能保存下去。

但这种情况,并不多。

久而久之,亲民官推行改制的动力便大大削减。

相比于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,亲民官大多会将注意力转到别的事上,如修浚河道,如劝农。

或者干脆来一个无为而治。

不过,改变任期的事,必须要徐徐图之。

因为做官的,最关注的便是升迁。

从三年一转迁,到五年一转,这无疑拖慢了官员的升迁速度。

牵一发而动全身!

改为五年一任,需得定下一系列的配套机制。

像某些差遣的任职资格就得跟着改,举个例子,如三司副使的硬性资格,官员不仅本官要达标,而且还得历任三路转运使。

改革之前,担任三路转运使,最快只要六年左右的时间。

改制之后呢?

得十五年。

在人均寿命偏低的古代,十五年,也许便是半辈子。

而这仅仅只是担任三路转运使的时间,升任转运使之前的需要花费多久?

如果不改变转迁标准,即便升到了中央,留给官员的时间又剩下多少?

到了那时,朝堂之上怕是全都是耋耄之年的老人。

“六哥,打算从明年开始推行观政?”

也不怪刘娥这么想,因为明年恰好是科举年,国朝又要诞生一批新科进士。

“嗯。”

李杰确实有直接推行的意思,而今,距离省试还有一段时间。

随着年关将近,全国各路前来应考的士子陆续抵京,借着这股东风,正好可以让士子们提前做好准备。

……

……

……

两天后。

两府大臣陆续收到了禁中传出的手诏,虽然手诏名义上是征询他们的意见。

但谁人不知官家的脾性。

征询?

不!

这是通知!

对于下发的观政制度,两府大臣虽然多少有些微词,但这些抱怨并不是针对制度本身。

而是针对官家的做法。

官家又一次绕开廷议,直接下达了政令。

加入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