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顶上的响动,将余墨痕从噩梦里拖了回来。
她住的地方像个蚁穴,一丈见方的地方摞了两层,拿薄木板隔出了十几间。只要有人走动,上下左右立刻乱七八糟地一阵地动山摇。
余墨痕是打小没在正经房子里住过的穷苦孩子,刚搬进来的时候,一晚上竟然也能被折腾醒五六回,天天担心房子要倒。上头那间住的是个打更的,人家拖着脚步回家的时候,刚好她也该起了。
这个年纪的小姑娘,做了梦总要想上一想。余墨痕没工夫多想,只搓了搓手指,然后狠命揉了揉睡梦中压麻的左腿,蹦出去,拴上门,踩着一地的霜走到蚁穴的一侧,打了冷飕飕的井水擦脸,就着沾湿的手,胡乱把头发束起来。
然后她利落地奔了出去。
她要出门做工。迟到了会扣钱。她下个月的房钱还没着落,扣不起。
天还没亮,不过巷口的糕粑铺子已经开张了。蒸笼里冒出的白烟,老远就能看见。余墨痕停下来,满足地吸了一口烟气里温暖的香味。她买不起灶具,然而饭总是要吃的。她并没有睡很久,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,体力不够的话,怕是没法撑过去。
阿鹏站在柜面里边跟她打招呼,“今天要几个?饿着可不好啊。”
余墨痕一咧嘴,摆出一个还算甜的笑,“阿鹏哥家的糕粑料足,一个就够了。”
阿鹏拿了张油纸,一边把糕粑包起来,一边道,“听说你换了个活计?”
“是,”余墨痕搁下了两个铜板,“我现在在讲武堂做事,干了一段时间了。”
“好得很,”阿鹏的话音里是称赞的意思;他的脸却在朦胧的烟气里扭曲起来,流露出一点讥讽的味道,“齐国人的学堂。”
“是,”余墨痕只当没看见,拿上糕粑就跑,“我要迟了,阿鹏哥回见!”
哀葛六大寨四十三村,是阿鹏这样的图僳人世代居住的地方。齐国人打进来,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情。
哀葛其实不是个引人垂涎的地方。这里一来交通不便,被几道山岭圈在了里面;二来穷山恶水,勉强自足,并没有什么像样的作物产出。引起外人的注意,是因为大山之下埋藏的千岁金。
在图僳人眼中,这种能够生起火焰的神奇液体是土地的血脉,不知在大地深处流淌了多少年。直到山外的大齐帝国打进来,图僳人才明白,千岁金虽然珍贵,图僳人的脚下却不是唯一的产地;而这神圣血液真正的价值,却被他们忽视了那么多年。
几十年前,大齐帝国掌握了将千岁金加工成稳定燃料的技术,设计出了以此驱动的偃机。这些偃机虽然造价昂贵,效率和功能却大大超过了人力所及。
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,大齐境内开采出的千岁金也逐渐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需求。于是帝国军队凭借技术上的优势,驱动重型军用偃甲,以无可抵挡之势攻破了群山的屏障,降服了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图僳人。
不仅千岁金矿业被帝国官府垄断,在齐国的统辖之下,哀葛竟然还成为了徙流刑的终点之一。齐国打通了通往哀葛的路途以来,除了地方属官,戍边队伍,来得最多的就是源源不绝的流人。罪重的扔在矿里承担劳役,罪轻的则逐渐与图僳人混居。
许多穷得娶不到本地媳妇儿的图僳平民,都会趁此机会捡个徙流至此的齐国女人回家。余墨痕就是这类人家生出来的“小杂种”,两边都不待见。
不过,占了身世的便宜,余墨痕会说图僳话,齐人的官话也说得很好。正是因为这个,她才能到讲武堂去做工。
这是齐国人给军队培养后备力量的地方,原本不对图僳人开放的。近几年,为了安抚民意,宣慰司才偶尔从当地土司、长老及大家族中选拔人才,跟齐国人的子弟一起“学习先进军事”,实际上也是管控图僳贵族的一种手段。
可是,即便是出身望族的图僳学生,讲官话的程度也良莠不齐。为了方便,讲武堂只好从当地招了几个下人。余墨痕就是其中之一。
余墨痕是个打杂的,多做一件事就多一份钱。对余墨痕来说,赚钱就是天大的要事,所以她什么都干。茅厕归她扫,屋顶归她修,讲演用的偃甲也归她搬。
就连前几天,一批所谓“支持边远地区军武教育”的军士来讲考察,余墨痕也要混进过于稀少的女学生里面凑数,打扮成一只艳俗的落毛凤凰,站在门口迎宾。
她负责的“杂事”天天变,今天的主要任务是给机件涂油。
哀葛气候潮湿,要保养这些精细的东西,实在很费工夫。
余墨痕知道这事儿麻烦,那块小小的糕粑还没啃完,就已经跑到了讲武堂。她利落麻溜地给厨房搬了菜、点了账、喂过马之后,就蹲在仓库外边,开始处理这份相当耗时间的大活儿。
她足足干了两个对时,忙得腰酸背痛。日头都已经高高挂起来了,堆在边上等着处理的机件还是小山似的,看不到头。
她被机油的味道呛得实在难受,于是站起来跺了几下早就麻掉的脚。这时候,她突然远远看见一个油头粉面的公子哥儿,拖着一个满不情愿的跟班,晃晃荡荡地往这边走。
余墨痕生怕给人看见自己偷懒,赶紧蹲下,捡起机油罐子继续干活。